陕储粮 粮食行业的期货领跑者

休闲 2025-07-06 23:06:10 8

编者按

2017年,陕储食行大商所提出产融培育基地概念,粮粮领跑目前已与全国67家产业企业及金融机构合作成立产融培育基地。期货今年,陕储食行大商所推出“DCE·产业行之走进产融培育基地”系列活动,粮粮领跑通过交易所“搭台”、期货龙头企业“唱戏”,陕储食行带动中小企业乃至全产业链以不同方式参与到期货市场中来,粮粮领跑促进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期货形成互相扶持、陕储食行共同进步的粮粮领跑期现结合市场生态,是期货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有力实践。从今日起,陕储食行本报特推出“DCE·产业行之走进产融培育基地”系列报道,粮粮领跑敬请关注。期货

A  “老粮食”先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常听粮食圈里的朋友讲,陕西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陕储粮)“下属10多个库点个个业务做得顶呱呱,部分库点仅贸易一项业务年毛利润就高达数百万元”。一个国营企业,面对近年来价格风险横生的市场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有很多人讲,这家企业在利用玉米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方面十分老到,不但是大商所玉米集团化交割仓库、产融培育基地,而且还成为粮食行业的期货领跑者,在帮助其他产业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场外市场培育等领域均有深入涉猎,为粮食行业转型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怀着浓厚的“揭秘兴趣”,期货日报记者日前走进大商所产融培育基地陕储粮,采访了该公司的董事长索王平。

索王平告诉记者,陕储粮前身是成立于1999年的陕西省储备粮管理中心。2012年他们抓住陕西省政府实施“大融合、大发展”的战略机会,整合6家企业组建了陕西粮农集团,成为陕西粮农集团一级子企业,并于2017年实施公司制改制成为陕储粮。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如今已发展成为集粮食“储备、贸易、期货、服务”等业务板块为一体的综合性粮食产业集团,收储能力覆盖陕西省各区县,辐射东北三省一区及新疆、河南、宁夏、四川等地,具有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和区域控制力。多年来,他们始终秉承“示范带动,互利共赢”的理念,与大商所在集团化交割仓库、产融培育基地、企业风险管理、场外市场培育等领域均有深入合作,为推动粮食行业的转型升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索王平是一位颇具前瞻性、战略性眼光的“老粮食”,他长期致力于粮食行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运营提升研究管理工作,拥有粮食期、现货领域三十余年丰富工作经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价格风险控制、稳定贸易利润、弥补自身短板和发挥自有优势等方面都有很深的认识,同时是积极推动订单农业、仓单串换、基差贸易等业务模式在粮食产业运用的先行者和践行者。

“以前企业进行粮食收购,价格确定靠猜、产品销售靠等,在市场大发展,特别是众多粮食品种期货、期权上市后,各类新型市场主体又涌现进来,基差贸易等新型贸易模式更是层出不穷,企业及职工原有的知识、业务操作体系已不能满足经营需要。在此情况下,我们不等不靠,依据市场发展态势,学知识、转思路,及早地在2014年成立了期货交易管理部,通过多层次渐进式的培训,我们的职工不仅是粮食现货行业专家,还是期货专家。”索王平说,公司的期货交易管理部业务人员必须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10余年从事农产品交割仓库管理和多次参与合约、规则修订讨论的经历,对交易所的规则制度非常熟悉;二是具有多年的期现结合操作经历,对期现市场的结合有一定的掌握;三是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能把新的金融工具运用与企业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实施风险管理。

在公司经营方面,他们有效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功能,为企业开展粮食轮换和贸易经营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一是推行“储备轮换、代收代储、合作收购、计划收购、商品库存管理”等业务与期货工具有效结合,利用基差变动选择期现结合的轮换方式、对敞口库存实施卖出期货或卖出看涨期权保值、利用期货、期权工具辅助建立库存等,实现了闭环管控模式。二是建立了“种植—收购—加工”三方的合作链条,通过“订单+期货+保险”业务模式,降低了风险,提升了订单履约率,实现了种植与加工的需求匹配,保护了农民的种植利润。三是通过大商所各试点项目,为合作社提供仓储和点价销售服务,解决了农户卖粮难问题,同时通过购买场外看涨期权进行风险对冲,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

B  “两条腿”走路,用活玉米期货工具

陕储粮对粮食尤其是大宗品种玉米期货、期权的定位较为准确,在经营活动中充分应用了各类金融衍生工具。

索王平表示,2012年以来,公司主营业务由单一储备向“储备+贸易”双线运营转型。经营贸易主要采取边购边销、代收代储、合作收购、自主购销、定向销售、订单农业等业务模式。随着玉米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价格波动风险加剧,企业面临风险明显增大,传统现货贸易面临众多挑战(库存风险、资金占用、合同履约等),为了顺应市场化,促进传统贸易模式变革,公司将期货、期权工具的运用始终贯穿于经营活动中。公司在大商所创新服务模式的进程中,积极争取,于2018年成为大商所“玉米集团化交割库”和“产融培育基地”指定单位,并且积极参与“大商所企风计划”等创新项目试点。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企业传统经营思维已经转变,逐步实现了期现货“两条腿”走路。目前,陕储粮玉米等品种全面开展期现结合业务,在如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的情况下,保障了企业高效稳定运行,在贸易量及利润上均实现了新的突破。

2020年11月底新季玉米上市期间,陕储粮下属分公司在吉林收购了玉米2万吨,收购成本2400元/吨,当时玉米期货2105合约价格在2650—2680元/吨,算上运费、质检费、仓储费等,交割成本在2594元/吨,在盘面卖出保值仅可锁定约56—86元/吨的利润,直接卖出现货可获得100元/吨的利润。经分析,公司认为市场各方对玉米看涨预期强烈,玉米价格上涨的空间大于下跌的空间,综合现货销售、期货套保、期权三种方式,最后决定采用卖出虚值看涨期权的方式来降低部分风险以期获取更大收益。

另外,考虑到受涨价预期影响,农户手中存粮较多,以及小麦对玉米的饲用替代和进口方面的压力,他们认为未来玉米2105合约突破2800元/吨的可能性不大,卖出执行价格2800元/吨的看涨期权可使企业获得50元/吨左右的权利金收益。如果未来价格突破2800元/吨被行权,相当于建立2800元/吨的玉米2105合约空头头寸,加上权利金收益,交割可实现256元/吨的利润;如果没有突破2800元/吨,他们获取50元/吨的权利金可以增加收益,也能降低一部分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他们最终以49.465元/吨的权利金均价,卖出看涨期权合约C2105-C-2800,对应2万吨玉米现货。随后由于各市场主体大量囤粮,导致期现货价格大幅上涨,该期权合约权利金涨至60元/吨以上,当时吉林地区现货价格涨至2780元/吨,除去仓储费用和资金成本,销售现货平仓期权可实现320元/吨利润。因此他们决定在当地销售现货,平仓期权来了结该业务,获得可观利润的同时,还更早地回笼了资金。

从最终的效果来看,基于市场供需分析,研判未来价格区间,再利用期权工具辅助现货销售,公司实现净利润320元/吨,相比直接销售现货利润高出很多,也降低了部分价格下跌的风险。

C  “新角色”领跑,产融基地带动产业

期货日报记者在陕储粮调研时发现,作为大商所产融基地,其在市场培育、助农惠企等方面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成为大商所产融培育基地,既是陕储粮的内部需要,也是一份行业的责任和担当。”索王平说,陕储粮多年来一直积极利用期货市场帮助企业扩大贸易经营规模。在与西北、西南地区上下游企业交流中,他们发现多数企业对创新型业务合作模式非常感兴趣,特别是一些国有粮食储备企业有迫切的需求,但无人懂现货市场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结合的操作方法。陕储粮有多年参与期货市场的经验,借助基地平台,现身说法,带动产业链客户认识并运用期货等衍生工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作为大商所玉米集团交割仓库,他们也希望能够承担并做好金融工具服务“三农”的业务模式创新和推广工作,保障农民种植收益。另外,作为产融培育基地,公司立足于服务西北西南地区玉米产业客户,提升客户运用金融工具水平,自基地成立以来,在西安、贵阳、成都多次举办培训及研讨会,邀请外部专家及集团内部专业讲师进行授课,内容从最基本的期现结合理念、交割制度、团队建设及期现账务处理入手,再到基差贸易、仓单串换等新型业务模式,深入浅出地为参训企业分享成功经验和方法,会后参训学员们普遍反映受益颇多,对期货期权工具有了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在去年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各企业深刻认识到必须利用金融工具来为企业稳健发展保驾护航。今年5月和10月,大商所联合陕储粮分别在成都和西安举办了“DCE·产业行之走进产融培育基地系列活动——陕储粮基地玉米市场展望研讨会”及“玉米市场行情展望及期现结合研讨会”,累计有110余家产业企业通过研讨会获得了期现业务知识培训和团队建设经验分享。

陕储粮开鲁储备库于2018年4月挂牌成为大商所玉米期货交割库,该库地处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毗邻东北粮食产区,周边地域粮源充足,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玉米市场主体汇棸于此,特别适合开展粮食期货、期权市场推广与培育活动。为此,公司多次为玉米产业上、下游客户进行期货、基差、期权等知识培训,切实有效发挥交割库功能,为周边地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农户种植销售及玉米贸易发展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保障平台,有效解决当地农户粮食存储、销售等问题。当地很多种粮大户与农民通过产融培育基地的培训学习,掌握了及时获取农业信息、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的方法与渠道,从而可以有效保障自身收益。陕储粮自身也在服务产业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定位,通过与多方交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模式。同时,今年9月底,杨凌库成功获得西部地区第一家玉米交割仓库资质,这将为西部地区玉米产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提供重要平台。

索王平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充分利用产融培育基地平台,带动西北地区上下游产业企业合理利用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一是根据不同企业诉求,分层次开展培训活动,一方面教授期货基础知识、交易交割制度、期现业务梳理、模拟案例讲解、辅助方案设计、跟踪评估分析等,另一方面围绕大商所近几年推出的业务模式,重点为基差贸易开展专题培训学习,与公司合作伙伴进行先行先试,总结提炼,孵化推广。二是组织学员深入产销区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主销区加工及饲料企业,准确把握玉米供需形势,正确研判市场行情。三是强化基地人员自身学习,组织内部人员先行学习掌握新工具、新业务模式,为后续集团内部试行、外部推广奠定基础。

来源:期货日报

本文地址:http://bbs.downloadmediafire.com/html/098f77999122.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站热门

“洗衣液中的爱马仕”翻车,售后电话是空号?

又一俄罗斯富豪离奇死亡

聚焦新赛道提振研发竞争力 掌趣科技研运一体路径趋向成熟

人民日报:全方位加强育种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东方甄选近仨月卖出20亿元,“情怀”能走多远?

【教育有料】中小学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指南发布 定期调查校园欺凌

马斯克警告Twitter员工:我对敬业度要求“极高”

券商解读央行报告:稳增长加码 货币政策仍有宽松空间

友情链接